线上教学,“战疫”的又一种胜利
(文/张毅金明明图/张毅)
“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签到了”,这是本学期广电1701班张毅同学每天清晨收到的第一个被“唤醒”的信息。尽管本学期最后一堂课已经结束,但签到的“唤醒”仍“响彻”在他的“耳畔”。
“这种‘唤醒’已经成了每天起床后学生们与老师之间一种特殊的问候语了,老师们每天要在学习通、QQ和微信等地方展开‘轰炸’,生怕我们缺席了签到环节。”
学生课前签到
自从疫情暴发以来,广播电视学专业按照上级部门和学院提出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部署要求,借助“互联网+课堂”的工作模式,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在疫情肆虐的春季,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教与学的特殊之旅。
线上教学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为了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专业及早动手,在寒假就开始着手准备线上授课的各项工作,装软件、架设备、备资料、学平台等等。
学期还未正式开始之前,专业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就完成了前四周线上授课的所有录制工作和各项准备工作。为保证开课顺利,在分院的统一部署下,专业教研室组织教师并邀请部分同学一起进行开课前的模拟线上授课,一是为了测试学习通等软件或平台的各项功能,再就是对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及时制定预案。
朱守先老师表示:新的授课方式一定能更好的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李金花老师坚信:它所教授的几门课程因为有了线上互动,一定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3月1日的第一堂课开始,一直到学期课程结束,18个教学周,21门课程,500余次同步课堂,4万多分钟的视频录制,以及数不清的挑灯夜战,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从青涩的“白丁”,已经成长为网络的“达人”。
教师与学生互动情况
广电18级学生孙淼回忆说:“在一次观看教学视频时,还曾听到视频里发出轻微的鼾声,估计是老师录课到很晚,他的家人早都已经睡下了。”
张卫家老师说:“面对屏幕,录课往往多次“出镜”才能完成一段视频的录制,有些时候为了能达到好的录课效果,只能深夜进行甚至在后半夜。”
张卫家老师在录课
辛勤的付出,收获了学生对专业教师的高度评价,学生们一致认为:教学流程的设计体现了老师们良苦的用心,老师们会根据课程进度拆分知识点,课堂上设计各种形式参与度高的讨论题,抢答与选人环节让课堂互动性变的强大,还有在腾讯会议,QQ语音电话中的师生连线对话等。授课形式立体而多样,让课程教与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教研室主任金明明老师感叹:“教学视频的录制及教学流程的设计,体现了老师的工作态度和用心程度。录课后,为了吸引学生,收到好的效果,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各个环节,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等,老师俨然成了一名综艺节目的策划总监。可以说,我和众多教师都有同感。”
同步课堂教学与线上互动
学生线上学习情况
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师生间形成了诸多默契,也建立了良好的“主-客”关系,学生也为每位教师的风格“钉”上了别样的“标签”。
“喜欢卫家老师的幽默”
“金花老师的课前梳理很赞”
“金老师的互动选人,既有趣又刺激”
“朱老师的讲解很细致”
“想念红姐的讲课”
卢春红老师说:“课堂授课,同步实施,备选平台随时开放。老师即是主播又是导播,同时还是‘接线员’。学习界面频繁切换,教师角色频繁切换,不仅要时时监听同步内容,如遇‘交通拥堵’,还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次课下来,几乎精疲力尽。还好,有学生的认同和理解,有大家的鼓励和点赞。
”
教研室教师教学平台授课视频等资料
本学期,广电专业共开设22门课程,其中21门课实施了线上教学。为了提升线上教学效果,每周教研室主任要随机抽查各位教师课程准备情况,每周要听课两次,每周要进行学生教学意见反馈的收集。而且不定期召开线上教学研讨会,教学中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及时解决,保证了教学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线上教学监控
由于全体教师的众志成城,我们的教学效果不仅超出了预期,而且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学期尾声分院组织的线上授课满意度调查中,专业所有课程的满意度为100%。同时,线上教学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课程,如《大学语文》、《网络新闻传播》、《大众传播学》、《新闻摄影》和《电视画面编辑》等课程。对于这些授课内容丰富,教学效果突出的课程,专业将按照校级(线上)精品课的标准进行打磨完善,为其它线上课程提供样板和示范,以期带动专业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新时代催生新技术、新理念,专业教师本着共克时艰,同心战“疫”的态度,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线上教学的新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线上教学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融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未来的授课方式更加令人期待。
(通讯员张毅、金明明)